2025年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制度终于彻底统一了。这个话题最近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大家都在问:同样的年龄退休,养老金会不会一样?这事儿看起来挺简单,其实背后有不少细节。今天咱就来好好捋一捋。
先说结果,养老金并轨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确实变成了一样的,但“公式一样”不代表“金额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这就涉及到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区别。
基础养老金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这部分的计算公式统一了,用的是“退休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看起来挺公平,但实际上一些细节会拉开差距。比如说,深圳2023年的社平工资基数是11010元,而广东省其他地方,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用的基数是9028元。基数一不同,养老金自然也有差别。还有,缴费年限也分实际缴费和视同缴费。
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从2014年10月才开始实际缴费,之前的工龄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而且他们还有“视同缴费指数”,会根据职务级别和岗位薪级来算。企业职工基本没有这个福利。所以,基础养老金这块看似公式一样,但细看下来,还是有差距的。
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一块,倒是简单点。公式是“个人账户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计发月数全国统一,比如60岁是139个月,50岁是195个月,谁都一样。个人账户的钱,每个月按缴费基数的8%存进去,还会有国家统一的记账利率算利息。这部分差距主要在于积累时间长短。
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才开始存钱,积累的余额普遍不多,企业职工起步早,积累时间长。这就好比一个人从20岁开始攒钱,另一个人40岁才开始攒,最后的存款能一样吗?
最复杂的部分是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专门针对2014年10月之前的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的计算公式是“退休上一年度社平工资×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过渡性系数”。过渡性系数一般是1%到1.4%之间,看起来和企业差不多,但问题来了,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指数是根据职务、岗位等来算的,企业职工没有这样的“优待”。这部分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职工直呼“不公平”。
除了以上三部分,还有些“隐形”福利。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这是从2014年10月开始,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一种补充养老金。企业也可以有企业年金,但前提是用人单位得愿意给员工建这个制度。而且,机关事业单位还有些地方性的福利待遇,这些都让退休后的实际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总的来看,虽然公式并轨了,但实际发的钱还是会有差距。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这三部分,公式里藏着不少“门道”,再加上一些额外的年金和福利,这差距就出来了。
从2025年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已经完全统一。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的规则看似公平,但实际计算中仍然有不少细节上的区别。
比如基础养老金部分,社平工资基数不同导致养老金金额出现差异;视同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指数的计算规则,也让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在这方面占了优势。再比如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积累时间较短,余额普遍不高,而企业职工积累时间长,余额自然更多。至于过渡性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的计算方式中加入了“视同缴费指数”,这直接和职务、岗位挂钩,使得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这一部分养老金比企业职工高出不少。
虽然规则统一了,但养老金金额的差距仍然存在,而且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完全消除。
看完这件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式公平”不等于“结果公平”。细细琢磨下来,养老金计算公式的确统一了,但里面那些“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之类的规则,其实就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隐形福利。
企业职工辛辛苦苦几十年,缴费时间长,积累的养老金余额也多,但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靠着几十年的视同缴费年限和指数,能轻松追平甚至超过企业职工。这事儿换谁听了都觉得难受。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以前机关事业单位没缴过养老保险,后面并轨了,总要给个过渡期。这种“不公平”,可能还得再过几年,等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真正积累够养老金余额,才会慢慢消失。
【网友热议】
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家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
网友“小木”说:“别看公式一样,最后发的钱差距还是挺大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就已经把企业职工甩出好几条街了。”
网友“老刘”调侃:“企业职工就像是养猪场的猪,自己辛苦攒了几十年,最后还不如人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
网友“橘子”分析:“其实并轨已经算进步了,起码大家的计算方式一样了,差距慢慢会缩小的。别一竿子打死,得给点时间。”
网友“海哥”吐槽:“缴费基数一会儿算这个,一会儿算那个,退休了才知道,原来我辛苦交的钱还没别人白算的视同缴费年限多,真是气人。”
网友“玲玲”说:“要不退休后大家都换个身份吧,一个变机关,一个变企业,看看到底谁划算。”
看完这些评论,你会发现,大家虽然说法不同,但对差距的存在还是不太满意。只不过,这种差距是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就不好说了。
说到底,同样是退休,为什么企业和机关的待遇还是不一样?是公平的公式不够公平,还是历史遗留问题的锅?说得好听点,叫过渡期,说得不好听点呢,就是差距还在继续。你觉得呢?
养老金并轨已经十年了,差距真的会一点点消失吗?企业职工的辛苦缴费,能换来和机关事业单位一样的退休待遇吗?如果你是企业职工,你会觉得这个公式公平吗?如果你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你又怎么看?
公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真的能在未来消失吗?这事儿,还得留给时间去回答吧。
